通知公告 | 协会动态 | 科技动态 | 金融动态 |
“我们要坚持城产人融合发展的理念,以落实城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内涵品位,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以大视野大格局打造大湾区高品质魅力新都市。”
1月23日,佛山市南海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表示,新的一年,该区将围绕“传承品质、成就品牌”工作主线,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动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全领域打造品牌南海。
提升城市承载力
七镇错位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在当天的分组讨论中,几乎每个代表团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例如,丹灶多位人大代表提出,希望轨道线网能延伸至该镇,对此,顾耀辉明确表示,随着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的建设,丹灶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一定不会忘记丹灶”。
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该区将借力广佛同城合作新热潮,加快推进番海大桥、碧江大桥、沉香大桥、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等跨区域路网工程,积极争取广州地铁线网向南海延伸,进一步强化与广州重大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全力推进新交通工程,加快地铁2号线、3号线、4号线和11号线建设,启动佛山西站对接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城际轨道前期规划,支持有轨电车里水示范段建设,全面拥抱轨道交通时代。
直接承载产业项目的平台当然不容忽视。在佛山市委谋划一环创新圈、禅(城)南(海)顺(德)高端创新集聚区的战略构想下,南海计划在空间上强化片区联动,依托三山—千灯湖片区、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南(海)三(水)产业合作区、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等几个片区,搭建特色产业平台,共同打造为全球创客新都市的创新中轴。
根据各镇街发展实际情况及定位,南海将聚焦桂城资本 高端服务、九江新材料、西樵文旅、丹灶新能源 智能安防、狮山智能制造 军民融合、大沥现代商贸、里水电子信息 食品医药等产业主题,着力打造一批镇街特色产业平台。
推动均衡发展
新经济新农村崛起
去年,南海引进的三个大项目都落户在西部片区,分别是丹灶的长江汽车项目、九江的东丽集团华南非织造布项目和西樵的宋城演艺项目。西部的发展潜力正被逐步激活。
在此基础上,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加大对西部镇街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倾斜。这自然为西部三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实际上,南海的均衡发展战略并不只体现在地域上。
在产业发展方面,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去年,该区瞄准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大数据、新材料、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引进超亿元项目128个,计划投资总额1038亿元,同比增长20%;牵手华为、阿里、复星等科技巨头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为打造南海经济升级版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该区对存量经济、存量企业下大力气扶持。实施品牌企业行动计划,落实好20条扶持政策,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助推企业做强做大做精;以质量强区建设为引领,实施“定标准、提品质、创品牌”工程,组织南海梭织面料申报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引导企业制定国内国际先进标准,支持蒙娜丽莎、坚美等龙头企业申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借助“一带一路”机遇,推进全球产品跨界创新中心建设,政企联动引导行业企业抱团出海,加快沿线产业布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在振兴乡村方面,推动城乡均衡发展。2018年,该区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攻坚战,加快33个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深入推进百村升级行动计划,继续抓好30个美丽文明村居、8个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改造提升,推进“梦里水乡”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创建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聚集新人群新产业
位于丹灶占地400亩、投资2.5亿元的康园项目,预计年内能建成开放。
依托当前的康有为故居,康园将重现这位近代维新代表人物的人生轨迹。而文旅景点和城市公园的双重功能定位,不仅将为南海西部增添文化旅游新亮点,推动“丹灶观园、西樵望山、九江看水”特色旅游格局走向成型;还将成为当地居民公共文化配套设施,推动城市从升级走向升值。
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正是南海接下来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举措。通过着力塑造和传播南海文化形象,大力建设博物馆之城、文学之城,南海将打造成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为一体的高品质文化导向型城市。
有了文化之魂的城市,将对产业、人才更有吸引力,推动新兴产业崛起,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南海今年计划加大招商引资统筹力度,完善全球招商网络,设立驻欧美日韩招商代表处,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为纽带的招商引资新机制,瞄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等领域,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项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广东省大数据产业园、佛山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深化与华为、阿里等科技巨头的战略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发展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在人才方面,南海将持续开展“蓝海人才计划”,大力推进千人计划科技服务中心、博士服务站等平台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着力解决高端人才紧缺问题。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名医工程”“文艺人才培育工程”,切实增强对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吸附力,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区长专访
南海区区长顾耀辉:
紧抓“一环创新圈”机遇
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平台
当天下午,南海区区长顾耀辉接受媒体专访。他透露,紧抓“一环创新圈”释放的创新发展机遇,南海把打造特色产业平台放在首位,发力电子信息产业,推动装备制造走向智能制造。
与此同时,借力产业发展保护区建设,南海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结构。与市场的新需求相适应,南海将对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将人才认定与扶持相分离,重新构建人才体系。
谈创新驱动▶▶推动装备制造走向智能制造
南方日报:南海把高质量经济发展摆在了2018年工作首位,并把打造特色产业平台放在了第一位,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顾耀辉: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佛山“1 5 N”的创新平台体系里,6个平台中南海占了4个,这对南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压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打造“一环创新圈”的机遇,进一步提高南海的创新发展水平。
南海的产业基础较强,然而其中的传统产业比重很大,南海目前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帮助现有的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引进一些新兴战略型产业。这也是南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针对每个镇的特色,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平台吸引新兴产业的集聚的原因。为了有所侧重,针对南海的产业发展状态,我们确定将打造五个特色产业平台。
第一个是电子信息产业平台。南海的装备制造业很强,未来如果要实现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而它恰恰是南海的短板。我们已在靠近广州的里水镇规划了23.8平方公里的园区,同时,采用市区政府联合出资10亿元的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建立了一支产业基金,希望通过“平台 基金”双重作用吸引产业的集聚。
第二个要重点打造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平台。依托佛山高新区内丹灶仙湖氢谷产业平台,我们计划通过打造多个氢燃料电池研发平台,启动佛山绿色制造研发创新中心建设,举办一系列的氢能国际大会、引进检测检验机构和加强相关配套的方式,推动产业在南海落地生根。
除此之外,南海正重点打造的还包括了安防产业平台、无纺布新材料产业平台、军民融合平台。安防产业平台位于丹灶,全国安全发展大会即将落户当地;无纺布新材料产业平台则位于九江,九江已获得了“中国医卫用非织造产品示范基地”称号,目前已集聚了日本东丽等一批产业龙头;军民融合平台依托的则是南三产业合作区,我们将推进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的建设,使之作出引领和示范。
谈产保区▶▶优化南海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结构
南方日报:南海近日印发了《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南海区产业发展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产保区对南海城市环境提升、产业提质和新都市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顾耀辉:2007年南海在广东省率先试点“三旧”改造,但由于缺乏规划、政策引领,再加上利益驱动,一段时间这种“三旧”改造项目更集中在“二改三”,即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住用地,这导致南海整体的产业空间受到压缩,还可能带来邻避效应。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和测算,在南海划定了21.6万亩的产业发展保护区。
划定产保区,进一步体现了南海坚定发展实体经济的决心和信心,避免了将过多的产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产业结构中对房地产过度依赖的现象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过去的“三旧”改造,造成了产业用地与商业用地功能的混杂,而此次是结合原有的工业用地以及未来城市规划的布局,进行客观分析后予以划定产保区,因此将进一步优化南海整体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结构。
产保区还将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载体。产保区明确了专门用来发展产业地段,在此前提下,南海还将根据需要完善产业布局的功能。这有利于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发展平台,提升南海整体的产业发展能力。
为了配合产保区的划定,南海配套出台了《办法》,下一步还会研究相关利益的平衡机制,使产保区的发展能够落到实处。
谈人才新政▶▶将部分人才认定交给市场
南方日报:南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并即将推出一系列人才新政。目前,南海在人才方面有哪些突出问题,人才新政的主要着眼点何在?
顾耀辉:南海的人才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很多指标都位列全省前列,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是人才总量不足,与整体发展的水平不适应;人才的机构还需要优化,特别是某些产业型人才还比较稀缺;市场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导致人才政策难以完全落地。
在了解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对南海区的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构建人才体系。南海人才新政的核心是扩大覆盖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个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衔接机制。从2018年起,南海区政府每年将拿出不少于7亿元的财政资金,用于落实支持人才的相关政策。
南海即将发布的人才新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将人才认定与扶持相分离,使得可以在不调整人才认定的标准下,根据整个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时调整扶持政策,从而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是高层次人才与基础性人才并重。过去我们主要着眼于高层次人才,实际上像南海这样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对基础性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所以基础性人才也被列入此次南海人才新政的扶持范围。
第三是存量人才与增量人才并重。在关注增量人才的同时也关注存量人才,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第四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在调研中发现,过去南海的人才认定,更多是“本本主义”,认定依据包括学历、职称、奖励等,但是对于应用型人才则缺少标准。所以这次将部分人才的认定标准,交给了企业、交给了社会,以求更加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