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协会动态 | 科技动态 | 金融动态 |
2019年12月20日11时22分,我国天基网络低轨试验双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CZ-4B火箭成功发射。鲜为人知的是,这次顺利升空的“顺天号”“玉衡号”卫星,均是由佛山市顺德区立项支持,由佛山市德雅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组织实施,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牵头研制。
2019年12月2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搭载“顺天号”“玉衡号”等卫星成功发射。/新华社发
佛山市德雅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基网络低轨试验双星项目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网络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更早之前,国产大飞机C919、中国最大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世界首台(套)双模式盾构机等一大批国之重器,都有不少佛山研制的关键零部件,闪耀着佛山制造的科技之光。
上天、下海、遁地,越来越多的佛山企业勇攀技术高峰,成为中国制造的技术标杆。
在近几年的佛山市委全会、市两会上,创新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这座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正坚定不移走“世界科技 佛山智造 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加快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气象,制造业大市点燃创新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大批佛山制造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技术改造的道路上越战越勇,从跟跑到并跑,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
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明是广东小微科技成长型企业家代表,更是佛山科技创新团队的优秀带头人。在2019年8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上,他成为唯一受表彰的佛山企业家。
“深耕PET模具及塑料机械研发行业20多年,科技创新始终是企业实现突破的根本之策。”张伟明说,为了更好抢占全球新材料高地,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合作创办星联科技,将全球首创的拉伸流变技术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实现高分子材料“基于剪切流变加工”到“基于拉伸流变加工”的重大转变,是国内外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领域重大创新,将带动整个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
目前,星联科技在产品技术方面已申请43项国内专利,部分产品实现小批量生产。张伟明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5年内让公司的产值达到30亿元。
在星联科技这样的企业身上,总能看到“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创新”的深刻认知。科技创新已成为佛山制造转型突围的重要引擎。
海天味业,一个最传统的“做酱油”的企业,近5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近20亿元,建有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以及创新中心、各类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超过400人,发明专利和技术成果数量居行业首位。
兴发铝业,一个最传统的“做铝型材”的企业,专注于科技创新,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实施了一系列产学研攻关项目,拥有国家专利1286项,主持和参与制定标准92项,拥有20多万种产品规格型号,工业铝型材涵盖各种电子设备、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航天航空、船舶及高科技航天铝材料等类别。
创新,让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改变了这座传统制造业大市的增长路径。
“技术像水果一样具有保鲜期,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研发、保持领先。”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贤帅说,他们始终对产品精益求精,自2015年创立至今已拥有知识产权187项,其中专利158项,数量占全国同领域的40%。特别是3D打印植入物专利为全国企业类单位第一,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提高了中国植入式医疗器材水平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牙种植体领域实现了世界领先。
2018年,佛山财政科技投入54.65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2.42%。这一年,佛山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0家、累计达3900家,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九。按照计划,2019年佛山高企数量将突破5000家。
逆袭密码,政企互动凝聚创新合力
2019年12月22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当天发布的“2019中国创新榜样”,全国一共12个,佛山就独占了4个。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碧桂园集团4家佛山机构上榜。
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湛斌作为唯一的企业家代表受邀在论坛作主旨演讲,用坚美集团案例诠释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企业只要认真做事、创新进取,就一定可以造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讲好‘中国制造’的故事。”曹湛斌说,坚美铝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企业,但积极转型创新提高铝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拓展应用领域。在工业型材方面,坚美已经成为华为5G基站高端铝合金产品的主要供应商,每月供货约36万件以上,订单量还在持续增加。坚美有信心、有能力和华为一起闯世界。
站桥头高瞻远瞩,迎骇浪从容不迫。
从连续3年亏损到行业隐形冠军,佛山市南海科日超声电子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之路。
“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持足够韧性与耐力,勇立潮头。”佛山市南海科日超声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卫忠说,他们目前已建立了国内超声雾化行业首个CNAS认证实验室,花费近千万元研发核心零部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雾化技术,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
“企业一路的成长并非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离不开基础雄厚的产业集群以及政府构建的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叶卫忠说,佛山制造不断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奋发有为,也是政府早谋划、早转型,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圈,为企业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结果。
最近央视2套《对话》栏目聚焦“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就专门邀请佛山作为推动中国营商环境建设的先进城市参加节目,分别从市场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三个维度来深入探讨如何打造一流的城市营商环境。
“政策的扶持为企业技术改造带来了充足的信心。”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焯焜说,伊之密近年累计投入了超4亿元用于技改,2017~2019年获得各级技改扶持资金超过2800万元,今后将继续加大固定资产和技改的投入,为佛山装备行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加速了各类创新人才向佛山集聚的态势。
肖银皓是一名85后美国海归博士,他在读博期间与同学前后花费3年时间研究物联网操作系统。考虑到佛山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以及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氛围,他准备在佛山成立公司,把物联网操作系统最新研究成果落地佛山。
勇攀高峰,以创新挺起“中国制造”脊梁
3290块手持光影屏、5400平方米的巨幅国旗屏、25米高的“三维烟花树”……在2019年10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流光溢彩的光艺表演让全国观众叹为观止。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高科技LED显示屏均采用佛山国星光电的LED全彩器件。
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现场5400平方米的巨幅国旗屏采用国星光电LED全彩器件。/新华社发
这些表演的核心承载物是一面面光影屏幕,每一块上都有1024颗“2727灯珠”。“不要小瞧了这些灯珠,每一颗都代表着标准‘中国芯’。”谈起自主研发的高技术产品登上国庆盛典,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们脸上洋溢着自豪。
在博鳌论坛、金砖峰会、北京大兴机场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场合、场所,都有国星光电的身影,这家在佛山成长起来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LED显示器件品牌的脊梁担当。
国星光电总经理王森说,科研技术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企业每年投入亿元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旨在打破国外垄断、掌握中国核心技术。目前企业授权专利数量突破500项,其中在Micro/Mini领域申请国内外专利30余项,显示技术类专利数量位列全球第三。企业自主研发的CSP、Micro-LED、硅衬底GaN外延等多项技术处于全球领先。
面对高端制造业向欧美国家回流、低端制造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的“双重压力”,一批像国星光电一样的佛山企业纷纷通过自主研发高精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奋力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助力中国制造站在世界最前沿。
在风浪汹涌的海域,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KOE21、KOE-2号、海龙兴业号等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在施工作业,平台上的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在幽暗深邃的地下,中铁华隧创新研制的世界首台具有冷冻刀盘和复合式注浆系统的双模式盾构机,机器上的复合式注浆系统为国际首创;在港珠澳大桥施工过程中,桩机核心动力泵来自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4年前实现了高端液压泵国产化……
“过去升降、缩紧、滑移海洋工程‘三件套’都依赖进口,现在我们已经造出了中国自己的海洋工程装备。”精铟海工总顾问陈锋用最朴实的话语表示,精铟海工不仅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产品赛跑,还与自己赛跑,每年都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
精铟海工为中广核打造的第二代风电安装平台“海龙兴业号”已经在阳江粤西海域施工作业。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最大作业水深、最大绕桩吊重、抗风抗海流能力强的风电安装平台,也是目前少数适合在广东海域作业的风电安装平台之一。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方阵,佛山制造用技术创新挺起了中国制造的坚强脊梁。
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这座制造业名城正在充分发挥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和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